在大多数人眼中,七十岁,是含饴弄孙、颐养天年的年纪,是告别激烈竞争、享受宁静生活的开端,在城西那间略显陈旧却充满力量的击剑馆里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,正手持长剑,步伐稳健,目光如炬,一次次地向前突刺,剑尖划破空气的嘶鸣,是他生命乐章中最激昂的旋律,他,用手中的剑,重新定义了“古稀之年”,他的目标清晰而坚定,掷地有声:“我的目标是参加世锦赛。”
缘起:半生归来仍是少年
老人名叫陈光耀,今年整七十岁,精神矍铄,腰板挺直,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干练与锐气,若不是那头银发和眼角的皱纹,单看他穿上雪白击剑服、头戴护面、手持花剑的身影,你会以为那是一位正值壮年的运动员。

陈老的击剑故事,并非晚年一时兴起的消遣,时光要回溯到近五十年前,他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时,那时,一部外国电影中击剑运动员优雅而矫健的身姿,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。“那种感觉,很奇妙,像是命中注定一样,我就觉得我应该站在剑道上。”陈老回忆道,眼中闪烁着青春的光芒,他设法找到了一位老师,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开始学习击剑,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,一把像样的剑、一套合身的防护服都来之不易,但他乐在其中,技术进步神速。
生活的重担往往会让梦想暂时搁浅,随着工作任务的加重,家庭的建立,孩子的出生,陈老能够投入到击剑上的时间越来越少,为了承担起家庭的责任,他不得不忍痛放下了心爱的剑,这一放,就是几十年。
退休之初,他也曾经历过许多退休老人共有的迷茫期,突然从忙碌的工作中抽离,大把的时间不知如何安排,他尝试过钓鱼,觉得太过安静;尝试过书法,又感到内心仍有激流涌动,直到有一天,他在整理旧物时,翻出了那个尘封已久的器械包,里面,那把他年轻时用过的花剑,虽然已有些许锈迹,但依然能映照出他不再年轻的脸庞,那一刻,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火种,被瞬间点燃。
“我拿起它,那种熟悉的感觉立刻就回来了。”陈老说,“我突然明白,有些热爱,是刻在骨子里的,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。”
征程:汗水浇灌的第二次青春
重返剑道,绝非易事,年龄带来的身体机能下降是客观存在的,体力、耐力、反应速度、身体的柔韧性和恢复能力,都无法与年轻时相提并论,最初的几个月,是异常艰难的,高强度的步伐训练后,他的双腿会酸痛好几天;一次完整的实战下来,常常气喘吁吁,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复。
“说不累是假的。”陈老坦言,“特别是看到馆里那些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,他们像小老虎一样,充满活力,有时候也会有一瞬间的失落,但转念一想,我来到这里,不是为了和他们比较,而是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。”

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份极其严苛的训练计划,雷打不动,每周至少有五天,他都会出现在击剑馆,清晨,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,他已经在进行核心力量和耐力的训练;下午,则是长达数小时的技术打磨和实战对抗,他的训练笔记密密麻麻,记录着每一个技术细节的体会,每一次实战的得失分析。
击剑馆里的年轻学员和教练,从最初的好奇、敬佩,逐渐变成了他忠实的支持者和“战友”,年轻的国家一级运动员小李教练,被陈老的精神深深打动,自愿成为了他的“专属技术顾问”。“陈老爷子太让人敬佩了。”小李说,“他不仅训练刻苦,而且善于动脑,很多复杂的战术,他理解得比一些年轻队员还快、还透,他是在用经验和智慧弥补身体上的差距。”
训练中的艰辛数不胜数,有一次因为地面湿滑,他在做一个交叉步时不慎拉伤了腿部肌肉,医生建议他至少休息一个月,但他只休息了不到两周,就拄着拐杖来到馆里,坐在椅子上进行上肢和剑法练习。“我不能让身体完全‘冷’下来,”他解释说,“心态一旦松懈,再想紧起来就难了。”
汗水,甚至偶尔因伤病带来的泪水,都化为了他剑道上进步的阶梯,他的技术日益精进,不仅恢复了当年的水准,甚至在战术运用上,因为有了人生的沉淀,显得更加老辣和沉稳。
信念:那束名为“世锦赛”的光
当被问及为何在古稀之年,还要设定“参加世锦赛”这样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时,陈老笑了,笑容平和而坚定。
“很多人问我,这个年纪了,图什么呢?奖牌?荣誉?”他缓缓说道,“都不是。‘世锦赛’这三个字,对我来说是一束光,它代表着人类对运动极限的挑战,对梦想的执着追求,它让我知道,我的每一天都是有方向的,我的每一次挥剑都是有意义的。”
他清楚地知道,以他的年龄,要想通过常规的积分赛、资格赛打入世锦赛,难度无异于登天,世界击剑锦标赛虽然没有明确的年龄上限,但参赛者无一不是各国顶尖的职业选手,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,这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。
“我知道这条路很难,甚至可能最终也无法真正站上那个赛场。”陈老的目光望向远方,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片他心驰神往的剑道,“但重要的是我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,感受到了拼搏的快乐,这就足够了。”
他的故事渐渐传开,不仅激励了击剑馆里的人,也通过社交媒体,感动了无数网友,有人称他为“现实版的追梦人”,有人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父辈的影子,并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,他成了一种精神符号——梦想与年龄无关,只要心火不灭,人生处处是起点。
意义:超越奖牌的人生价值
陈光耀老人的追梦之旅,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个人的范畴,也超越了体育竞技本身,在当今这个常常为年龄设限、习惯性认为“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”的社会里,他用自己的行动发出了最有力的质疑。
他的存在,重新诠释了“老年”的定义,老年不是衰退的等待,不是价值的终结,它可以是另一段精彩旅程的开始,是可以继续创造、继续追梦的黄金时代,他展示了“积极老龄化”最生动的样本:保持对世界的好奇,对生活的热情,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。
对于体育精神,他也给出了自己的注解,体育的核心,不仅仅是争夺金牌,更是关于自我超越、关于坚持不懈、关于尊重与友谊,在陈老身上,我们看不到丝毫的功利心,只有对击剑运动最纯粹、最本真的热爱,这种热爱,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。
他的剑道,也是他的人生态度,手持长剑,他面对的不再是训练馆里年轻的对手,而是时间,是世俗的偏见,是生命固有的局限,每一次精准的刺击,都是对命运的一次勇敢还击;每一个灵活的防守,都彰显着智慧与从容。
“我希望我的故事,能告诉那些和我一样年纪,或者觉得自己‘已经晚了’的人们,”陈老郑重地说,“梦想,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,重要的是,你是否有勇气拿起你的‘剑’,是否愿意为它付出汗水,年龄,从来不是放弃追求的借口。”
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,洒在击剑馆光洁的地板上,陈光耀老人结束了下午的训练,缓缓摘下护面,银发已被汗水浸湿,他细心地擦拭着手中的剑,眼神温柔,如同对待一位老友。
馆外,车水马龙,人声鼎沸,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世界,馆内,一位古稀剑客,心怀世锦赛的梦想,日复一日地挥剑、突刺、格挡,他的身影或许有些孤独,但他的内心无比丰盈和炽热。
那柄剑,不仅握在他的手中,更屹立在他的心间,我们不知道他最终能否如愿站上世锦赛的剑道,但我们知道,在追寻梦想的这条漫长道路上,他已经是一位无可争议的冠军,他的每一步,都在书写着一段不朽的传奇,告诉这个世界: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,梦想的火焰,可以照亮任何年龄的天空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