律师揭露河南足球俱乐部欠薪风波 77.8万元裁决拒不履行引行业震动
**
在中国职业足球发展的浪潮中,球员与俱乐部的劳资纠纷始终是难以回避的议题,一则由代理律师披露的消息,再次将河南足球俱乐部推至风口浪尖,据相关法律文件显示,该俱乐部被指控长期拖欠一名前球员的薪资,且在劳动仲裁机构作出明确裁决后,仍拒绝履行支付义务,涉及金额高达77.8万元,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俱乐部运营的混乱现状,更引发了对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中法治保障与行业伦理的深刻反思。
欠薪事件背景与仲裁过程
据了解,此次纠纷始于2022赛季,一名曾效力于河南足球俱乐部一线队的球员,因俱乐部未能按合同约定支付其薪资及奖金,于2023年初向当地劳动仲裁机构提起申诉,代理律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,俱乐部在签约时承诺的薪酬结构包括基本工资、出场费及绩效奖金,但在实际执行中,多次以“资金周转困难”为由延迟发放,甚至单方面修改支付条款。
经过数月的调查与听证,劳动仲裁委员会于2023年底作出裁决,认定河南足球俱乐部构成违约,要求其限期向球员支付拖欠款项合计77.8万元,并承担相应的滞纳金,裁决书强调,俱乐部作为职业体育机构,应严格遵守《劳动法》与《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合同规范》,其行为已严重侵害劳动者权益,裁决生效后,俱乐部并未主动履行义务,反而以“程序瑕疵”为由向法院提起上诉,试图拖延支付进程。
俱乐部回应与行业反应
针对欠薪指控,河南足球俱乐部曾通过官方声明表示,其运营“符合行业惯例”,并声称球员的诉求存在“夸大成分”,俱乐部一名管理层人员在匿名采访中辩称,近年来中性化改名政策、赛会制比赛及商业收入下滑等因素,导致球队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。“我们并非故意违约,而是希望与球员协商更合理的支付方案,”该人员表示,“但仲裁程序未充分考虑俱乐部的实际困难。”
这一说法遭到多方驳斥,中国足球协会相关人士指出,财务危机不能成为违约的正当理由。“职业俱乐部的运营核心是契约精神,若因短期困难而系统性欠薪,将严重损害联赛公信力,”该人士强调,“足协已介入调查,若查实违规,将依规对俱乐部进行扣分、降级甚至取消准入资格的处罚。”多名行业律师联合发声,呼吁加强职业体育领域的法律执行力度,代理本案的律师坦言:“77.8万元看似不多,但折射出部分俱乐部对法律裁决的漠视,若此类行为得不到遏制,球员权益保障将形同虚设。”
欠薪问题的历史脉络与行业痼疾
河南足球俱乐部的纠纷并非孤例,近年来,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多次爆发欠薪丑闻,涉及多家知名俱乐部,2021年,中超卫冕冠军江苏队因长期拖欠薪资而解散;2022年,多支中甲、中乙球队因未能解决欠薪问题被取消注册资格,据中国足协统计,过去五年内,职业联赛中累计曝光的欠薪案件超过200起,总金额高达数亿元。
深究其因,这一现象与俱乐部运营模式、联赛商业化程度及监管机制密切相关,多数俱乐部依赖企业注资而非自主盈利,一旦投资方收缩战略,球队便陷入财务困境,联赛版权收入分配不均,中小俱乐部难以通过商业开发覆盖成本,更关键的是,足协虽三令五申要求俱乐部提交“工资确认表”,但执行中常流于形式,部分俱乐部甚至通过胁迫球员签字等方式规避审查。
球员困境与维权挑战
对于球员而言,欠薪不仅意味着经济受损,更可能终结其职业生涯,本案中的涉事球员透露,被拖欠薪资期间,他一度无力支付家庭开支与训练费用,心理压力巨大。“俱乐部高层一面承诺补发,一面用‘冷处理’逼我离队,”他无奈表示,“许多年轻球员不敢维权,怕被贴上‘麻烦制造者’的标签。”

维权过程亦充满阻力,法律专家指出,体育劳动争议仲裁虽具强制力,但实际执行周期长、成本高,部分俱乐部利用诉讼程序拖延时间,或在裁决后转移资产,导致球员“胜诉难执行”,足协的处罚措施常被批评“雷声大雨点小”,例如2023赛季初,某中超俱乐部因欠薪被扣6分,但随后通过关联交易“补发”工资,变相规避处罚。
国际经验与本土化解决方案
面对顽疾,借鉴国际足球治理经验或可为破局提供思路,欧洲五大联赛普遍设立“工资保障基金”,由联盟从转播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,用于垫付被欠薪球员的工资;日本J联赛则通过严格的俱乐部准入审核与财务透明化制度,将欠薪风险降至最低。
针对中国足球的实际情况,业内专家提出多项建议:其一,足协应建立“黑名单”制度,对恶意欠薪的俱乐部及其投资人实施行业禁入;其二,推动球员公会制度化,赋予其集体谈判与监督职能;其三,引入第三方托管机制,对陷入财务危机的俱乐部进行临时接管,北京体育大学一名教授强调:“法治化与职业化必须同步推进,俱乐部不能只享受政策红利,却逃避基本责任。”

事件走向与行业未来
河南足球俱乐部的欠薪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,法院若维持仲裁裁决,俱乐部可能面临强制执行的后果,包括冻结账户、扣押资产等,足协亦表示,将根据最终判决决定处罚措施,值得注意的是,2024赛季中超联赛准入审核在即,若俱乐部未能妥善解决债务问题,其参赛资格恐受直接影响。
更深层次看,这一风波折射出中国足球改革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,金元足球退潮后,俱乐部如何构建健康运营模式?联赛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?球员权益如何通过制度化保障得以落实?这些问题亟待答案,正如一名退役国脚所言:“欠薪毁掉的不仅是球员生计,更是整个行业的根基,若连最基本的契约都无法遵守,中国足球的崛起从何谈起?”
河南足球俱乐部的77.8万元欠薪纠纷,如同一面镜子,照见了中国职业足球的光鲜与隐痛,在竞技水平追求与商业开发狂飙突进的背后,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缺失,正成为制约行业长远发展的桎梏,唯有将球员权益保障置于核心地位,完善监管与惩处机制,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走向成熟与规范,这场看似微小的劳资冲突,或许正是推动行业革新的又一契机。
评论列表